董海川之师及转掌初传(作者:武当山人)

23 10月
作者:张永春|分类:历史|标签:董海川 转掌 八卦掌

        董海川之师

        董海川不但初入武林有师,而且习转掌致“精拳勇”也是有师教导始成。其理有三。

        (一)、董公殁后不久,其亲传弟子多在场,所记率皆可信的董公墓志云:“先生姓董讳海川,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。……及长,遍游四方,所过吴越巴蜀,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,以壮其襟怀。后遇黄冠授以武术,遂精拳勇。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,竟充宦官。先生嫉恶如仇,时露英气,同人即起猜嫌,改隶肃邸。因老乞骸,始得寓外舍。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商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,各授一艺。……都中门人……哀痛难忘,议立表识,以伸向往之忱。”

        铭文指出:“遇黄冠授以武术,遂精拳勇。”黄冠所授致精之武术,即转掌,否则,经过亲传弟子议定的铭文一定另有交代,决不会抛开“八卦转掌”这一董公赖以成名的武技,即介绍董公“不意中年”、“充宦官”、“同人猜嫌”、“改隶肃邸”。再说,八卦掌第二代门人为开山祖师表识墓志不提八卦掌,岂非怪事?这黄冠,无疑就是授董公以转掌的恩师。后立墓碑铭文与传留下来的史料及口碑也有所证。

        (二)、《董海川先生传下来的36歌诀》中有句云:“人道掌法胜在刚,郭老曾言柔内藏。”

        董公为了阐明转掌掌法的寓柔于刚的道理,指出一位曾言“掌法”“柔内藏”的郭老。显然,这位曾经指教董公掌法的郭老,应该是比董公较早地掌握“法”的前辈,或者是一位助教。

        (三)、董海川为何不言师?

   《董海川是不是八卦掌的始祖》(见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《体育资料》1981年第6期)一文中说“文安县体委同志介绍,董公家乡的夲族说,董姓中在清朝确有一人做了太监,他名叫董海川,且无后裔,族谱中董公名下无后人。董公为何‘净身’不详。传说他幼年好武,家乡人无人知道他会‘八卦’。成年后外出多年,后因罪远逃,就不与家族来往了。在京一王府做太监是很久后才听说的”。“董公原名武魁……。帮庆生前曾说他叔祖父只说,在雪花山学艺……。此事村中老人均知(此系帮庆之孙董绍勤近证)。”著名武术家万籁声先生在其《武术汇宗》一书中也说“董海川后触律受腐刑,废为宦者,供职内朝”。武林中也有“董公因事杀人,负有命案”之说。

        据此,我们不难分析,董公外出多年学成八卦,因罪远逃,改名“海川”,不与家族来往,不言师,不得已说出一位助教,也只有姓……,其不言师之苦衷,岂不昭然?

        光绪九年春,尹福率众亲传弟子所立之碑阴铭曰:“先生……乃郁折而白圭有玷,岂非有隐痛而生不逢辰。然身虽泯而名则荣,其谁曰不抱璞而全贞。”

        “白圭有玷”、“其有隐痛”等句,进一步说明了董公不言师有因;“其谁曰不抱璞而全贞”之句,也说明了亲传弟子维护恩师完整光辉形象之心愿。


        董海川初传转掌的时间是在道光末年。

        人称“鉄胳膊李”的李永庆20岁时即同治九年(1870年)开始追随尹福,拜师年龄为25岁,即光绪元年(1875年)。据尹福子女及弟子尹玉璋、尹金玉、李永庆等人所言,尹福初遇董公,尚在童少年。1989年,尹福的曾孙尹希圣先生进一步证实“听老姑奶奶(尹金玉)等长辈说过,曾祖父小时候在(北京)东四卖麻花,没事儿喜欢打罗汉拳、翻跟头。正巧被路过此地的董老先生看见,就留了心。有一天,董老先生叫住曾祖父‘这小孩儿如此刻苦,为的什么?’……经过多次拜求,董老先生才收下曾祖父。”按北方中老年人的习惯,董公称尹福为“小孩儿”,足见尹福当时的年龄不会超过18岁。尹福生于1840年,18岁时即1858年(咸丰八年)。他从1858年起带艺投师,到1875年已苦练转掌17年,敢收李永庆为徒,这并不悖理。

       八卦掌门人皆知,李永庆并非尹福的首传弟子,尹福也非董海川的首传弟子。从开山弟子全凯亭算起,在尹福之先学艺者还有八人。那么,董海川道光末年北来入四王府,首传全凯亭,传到第九人尹福已是咸丰八年,也比较合理。

        终上所述,我认为,是“黄冠”与“郭老”指教董海川习成八卦掌并掌握其理。董公之技为全凯亭所识,始打破清规戒律,不秘其术,于道光末年在四王府首传全凯亭,改隶肃邸后(此时董公之师当已羽化),又使八卦掌初露武坛。董公不言师的主要原因是其“因事杀人触律”,恐有辱师名。


        (原文发表于《中华武术》1992年第2期)

浏览7612 评论0
返回
目录
返回
首页
评书系列(十六) 黄柏年《龙形八卦掌》 评书系列(十七)《曹氏八卦掌谱》与《尹式八卦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