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海川生平考

11 11月
作者:张永春|分类:历史|标签:董海川

v2-70b8fc28b51558b283f20d0d8ce26478_720w_副本.jpg

        董海川,河北省文安县城南朱家坞村人。其董氏家族于明朝初年,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北藁城,约在明永乐年间(1403-1424)一度分化,其中一支迁至今河北雄县开口村(原属霸县)。数代后,开口村董继德再度迁居文安县富管营村。后因屡遭水患,移居朱家坞,至今已传袭繁衍二十一代。据实地走访文安调查证实:董继德生有二子董守性、董守业。其中守性无后,守业有子三人,长子董德魁、次子董明魁、三子董武魁。董明魁即后世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。

        有关董海川的生卒年代,今人说法不一。早期记述多言其生于清嘉庆二年(1797),卒于光绪八年(1882),享年八十五岁。此说迄今仍为众多八卦掌界同仁所沿用。

        最早对此提出异议者,见1932年由许禹生(1878-1945)先生主编的北平《体育月刊》一卷五期文《记董武师》,文载:“董海川卒时年六十又六”。

        今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先生,在其《八卦掌源流之研究》一文中,出具文安董氏故里董绍勤老人提供的材料:董海川比董书山大四十岁,书山生于1853年,故海川应生于1813年,即清嘉庆十八年。

        然而董氏家族后裔对此说法不一。据朱家坞村董学贤的叔父董绍亭老人1990年提及:董明魁比我父亲董书山大六十岁,我父亲又比我大五十六岁,我现年七十七,生于1913年,我的父亲董书山生于1857年,按我父亲的生年,前推六十年,是1797年,所以董海川生于清嘉庆二年,卒于光绪八年才是正确的。

        此外,民间尚零散流传有生于清嘉庆元年、嘉庆六年、九年的不同论述,其众说纷纭可见一斑 。

        清末文举、尹福早期弟子曾增启,字省三,原名金毓慧(1862-1951)在其著作《八卦转掌汇览》中记述:“太师同治四年北来”。 由此推算,董海川如生于清嘉庆二年(1797),那么同治四年,即1865年北来京师时的年龄为68岁。考虑到人的正常生理,今人60岁业已退休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以如此高龄入府当差的可能性令人质疑。 据已故李子鸣先生在《董海川先师轶事》一文中写道,尹福从师董海川时:“当时先师年五十有余,盘腿坐在炕上”。

        今尹福曾孙尹希圣证实:据老姑奶奶(尹福之女尹金玉)提及,曾祖父20岁,拜董海川为师,当时董公盘腿坐在炕上。 而尹福生于清道光二十年(1840),20岁当为1860年前后,倘若董海川果真生于1797年,那么1860年时,董公业已六十有三,而非“五十有余”。

        ......( 限于篇幅,诸多论证示例从略)

        通过对董海川生平履历的走访取证,结合繁杂的文史资料对比调查,客观的认为:董海川约生于清嘉庆十八年,卒于光绪八年冬,享年约69岁的记述,较为真实可信。

        截至到目前,有关董海川生平最早的文字记述,见于清光绪九年(1883)春二月,由尹福等人为其师所立墓志铭文,该碑文由铁岭贵荣撰笔,沈阳人清山以草书写就,文字精美流畅,为今人研究董海川的生平,及八卦掌的早期传播,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。 碑中记述:先生“少任豪侠,不治生产,法郭解之为,济困扶危,不遗余力,性好田猎,日骋于茂林之间,群兽为之辟易。” 道是碑文中关于“及长,遍游四方”的记述,颇耐人寻味,今人说法不一。
        一说:性豪爽,喜交游。
        一说:外出谋生。
        更有云其因一命案牵连,以致逃匿在外的说法。
        考虑到当时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的人文背景下,董海川只身离家,足迹远涉“吴越巴蜀”,想来定有其特定原因,只是因时隔久远,其中详情今人已不得而知。
        “后遇黄冠,授以武术,遂精拳勇”之句,虽失之梗概,然而确较为直观的为我们表述了这样一个事实:遇者偶遇、奇遇,黄冠者道士,得其所授,于是精通武技。所述中的不详之处,诸如:董海川于何时何地遇黄冠;黄冠者是何人;所授他何技等等,均成为后世关注的焦点。 

        光绪九年(1883)碑文: “及长,遍游四方,所过吴越巴蜀”。
        光绪三十年(1904)碑文: “生有神力,幼以武勇名乡里,弱冠后技益精,访友于江皖,迷失道入乱山中”,“比回视,则烟云飘渺,已无其处”。
        孙禄堂1916年《八卦拳学》: “八卦掌,不知创自何时何人,闻有董海川先生者,精技击,好遨游,当涉迹江皖中遇一异人传以此技”。
        姜容樵1929年为黄柏年《龙形八卦掌》一书作序: “海川先生访道于江南渝花山,遇修士,授以河洛书图,教以八卦艺圃,是为八卦掌之始”。
        民国十九年(1930)立石董公墓志: “力大貌奇,方腰骈肋,素好技击,勇武过人,弱冠后,侠游江南九华山上,得遇仙传艺,遂大精”。 
        孙锡堃《八卦拳真传》1934年版: “董师勇武过人,赴江皖访友,为得道之高人引入山中,授以八卦掌法”。
        吴图南1936年所著《国术概论》: “尝于山中遇道士毕澄霞者,见其演习穿掌于青石之上,伶俐活泼,轻巧动人,遂师事焉,山居三载,造诣颇深,创八卦掌,以教后世,盖因海川精究名家拳术,融会贯通,结晶得此,其术之精不亦宜乎”。 

        通过以上前后跨度五十余年,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料对比,今人不难清楚的看出,后世对于董海川早期的江南学艺,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认识过程。至于董海川是否于九华山从毕澄霞学“八卦掌”之考,关系到八卦掌的历史源流,对此今康戈武先生及吴志泉、黄万祥先生,均以九华山实地考证为据,分别与以论证,其结论不一。

        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先生生前曾以《有关董海川身世之谜》为题,撰写文章记述:董海川艺成后,投身太平天国,因身负使命入京,割阉卧底,以为内应,寻机刺杀咸丰,后因义军败北,咸丰病故热河而栖身内廷。

        想前人治学,以严谨著称,树碑立传,更处以谨慎。鉴于墓志所载:“不意中年韬司马公之故辙,竟充宦官,先生疾恶如仇,时露英气,同人即起猜嫌,改隶肃邸”之语,文中所用不意、竟之言词,无形中显露出作者对其董公身世的感叹。至于历史上司马迁受宫刑之事,后世人皆知,墓志作者在此刻意提及,其用意何在?
        查清室太监来源有二,一者自幼家境贫寒,倚此做为谋生之路。二者因犯有重罪,净身当差可免处死。

        值得提出的是,刻石于1883年墓志背阴的一段铭文,今少有提及,史学界亦没有给与高度重视。文中记述:“脱令壮年,仗剑以从军,吾焉知其不扫荡乎烟尘”。想来“壮年仗剑从军”当在“中年充宦官”之前,如何看待董海川的“壮年仗剑从军”,先今观点不一,且由于时隔久远,今人已无从考证。

        1928年秋,万籁生先生所著《武术汇宗》中关于:董后触律,受腐刑,废为宦者,供职内朝的记述与上说颇符,且与传言中董因故犯有命案颇多吻合,似较为可信。 

        清道光三十年(1850)前后,董海川因故北来京城,投身四王府当差,因“疾恶如仇,时露英气,同人即起猜嫌,改隶肃邸”。此后董公武技渐为人知,并首开武术界之先河,取依圆走转,变换掌势之法,创八卦掌之雏形“转掌”,始授门徒。清同治十三年(1874)后,董“因年老气骸,始得寓外舍”,常游居弟子家中,专事授徒,“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”。仅见于墓志碑阴中所记门徒,就达五十六人,董海川声名远震。不数年,董公所传掌势经后人“复安易理,定八卦,合五行,加添招术,代代传流”,遍布各地 。形成武术一大门派 。

浏览10.8k 评论0
返回
目录
返回
首页
董海川究竟何年北来?(作者:武当山人) 关于“董海川生平考”